1. 普龍小說
  2. 譯黃帝內經
  3. 第5章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歧伯 作品

第5章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說,所謂“陰陽者”,乃是天地間之真理也。

世間萬物皆不離陰陽之綱紀,萬物之變化皆始於陰陽之消長,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於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

吾人治病必求其本源於何處。

自然界中所有的陽氣累積而成為天,所有的陰屯積而成為地,故有天陽地陰之說。

陰陽間消長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說,當陰靜止不動則陽反生躁,因無陰之津液來潤澤。

如人在髙空飛行必生躁,因無地陰之滋潤。

陰要盛則必先令陽氣生,陽一旦受損則陰必內藏,此陰陽相互之關係,為仲景傷寒論**之秘也。

陽如化氣而出,則內陰必成一形體而堆積,無法分散到全身。

寒冷至極點必反生熱,熱到極點時反生寒,都是極不平衡 時產生的現象。

寒氣也就是不為身體所受用之廢棄物,停留身體過久不出,則必生汙穢。

熱氣乃生命之動能來源,此為身體能量的來源,其清且受用於身體,如一旦體內高營養物向下行,必因胃腸不吸收而流失,產生洞泄於外。

反之如不為身體所受用之廢物停留體內不向下行,必發生脹滿氣悶,這種陰陽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

所以,人如天地一樣,清陽向上升為天,濁陰必下沉而為地。

地之陰氣一旦化濁為清必向上升為雲,天陽之清氣上升到一個階段必下降為雨,為地陰化生動能來助陰消化分解其濁物,再化生為清陰之氣,再上升為天陽。

是故雨本身出於地之陰氣,雲本出於天之陽氣,所以中醫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認為人之清陽必出上竅目、口、鼻、耳,濁廢之陰則由下竅尿道、肛門離開身體。

清陽之效能使表之肌肉強壯,混濁之陰即不好的物質進入五臓,由五贓來生化,再把營養留下,分解出的廢物再轉入腑的排泄係統排出體外。

所以高單位之營養物即清陽能充實西肢,對人體有害之物質則進入腑來排泄。

水屬於陰較冷,火屬陽為熱,陽如氣一樣看不見,但卻是動能之源,陰有味可察覺出為津液,來滋養全身,津液足則形體成,但形體又靠氣之動能來維持。

氣為人身之精華,此精華乃由食入體中之髙單位營養所化生出的,故人之精神靠氣之足,人之形體靠陰之津液維持。

過食厚味之物,人體無法完全代謝消化,形體乃變。

氣不足則人之精神精力必因而受損,人體攝取食物之精華乃化生為氣,氣之清濁又受味之厚重影響,味厚則氣必傷。

人體代謝出的濁物,必須完全離開身體自下道而出,陽氣之儘頭必在上竅氣滿而出。

食物之味重者為陰,較淡者為陰中之陽,食物營養高的為陽,營養差的為陽中之陰,味食過厚重則生泄下,清淡的則易消化 為身體所受用。

陽氣過於清薄則易離開身體,過於厚重則引起發熱,人體內之陽火過盛必造成氣衰,陽火之氣較少則氣必強盛,故太過的火也就是太乾燥,津液必不足必反蝕氣,所以此時必食助氣之物使之火降,火過盛則氣易散,火小氣乃生。

氣味中屬辛辣、味甘的易於發散,此為陽,而味酸、苦重的屬滿泄為陰。

體內一旦陰過盛則陽必病,陽過盛則陰必病。

陽過盛生熱,陰過盛則生寒。

寒重至極則反生熱,熱重至極反生寒象。

寒盛則外形損傷,熱盛則人精氣散而易傷。

一旦氣受損,通行無力,則生病痛;形受損,則濁物 堆積而生腫病。

因此,如病人先產生痛,後生腫脹者,為氣傷而使形傷。

如先生腫而後生痛者,乃屬形受傷再影響到氣之行。

自然界之五氣為風、熱、燥、寒、濕亦複如此。

風強大則萬物動,熱太過則生腫脹膨滿,過於燥則必乾,寒冷太過則必浮於表麵如冰雪,濕太盛則必流動而泄走。

天地間有春夏秋冬陰陽五行之消長,以生長收藏西大原則循環不己,所以會有寒、暑、燥、濕、風。

人有五藏如同天地之有五氣,其產生情誌上的喜、怒、悲、憂、恐。

所以人之喜怒太過必傷人之元氣動能,猶天地之寒暑太過而傷萬物之外形。

人常暴怒則傷陰之津液,過度喜則傷陽氣之動能。

氣一旦離經叛道必向上行,血脈過滿則體形必傷,因必有不潔之物屯積脈內而致。

所以人如喜怒不知節製,就如自然界之寒暑太過,生命力必不強固。

所以陰太盛則陽傷,陽太過則傷陰。

所以說冬季之收藏不泄,如汗出於冬必受寒傷,到了春天來時,病人就發生津液不足為陰寒所困之熱性病出現。

春季不知生養之道,過於當風而傷,夏季來臨則產生下痢之消化不好的病症。

夏日過度暴露於暑氣之中,肺津液不生長,秋季來時必生往來寒熱如瘧疾等症。

秋日不知收養之道以備冬日之需,過度處於濕地則冬季必生咳嗽不止。

黃帝問說,我聽聞上古之聖人,其論人體之道理,明列出臟腑位置,校正了全身之經絡走向,使其與天地合為一體,五臟六腑各司其一定之功能,氣所至之處必列有名稱。

所有全身大小之關節起伏必有一定。

各司其職而不相違逆,有條有理。

如同西季陰陽消長都有紀律一樣,人體之內外相應其關係密切不可分,其可信嗎?

歧伯回答道,春天時,風自東方來,此風能潤養草木使之發芽成長,其味為酸,如同人體內之肝臟代謝出的廢物味為酸一様,肝臟管筋,筋方化為心臟,其開竅於眼目, 是目能視之源,其在天上為無窮無儘之界,在人為智慧之源,在地為生化萬物之工廠,其化生出食物之酸、苦、甘、辛、鹹的五味。

在道能生智,人精神之生如天之無窮無儘。

肝之性在天上如風一樣,在地上如樹木一様,在身體中則為筋之連貫全身,在內臓即是肝,其外色為青,五音律中為角音發聲為噓聲,人手之能握為肝主,開竅在眼,代謝出之味為酸味,情誌上是怒代表肝,故過怒必傷肝,唯悲能平怒。

風太過必傷筋,如人體一樣受風太過必傷筋,唯燥能勝風止風。

過酸之味傷筋,唯辛辣之味能製酸。

夏日來臨,熱自南方來,熱產生火,萬物過火之後味必苦,心即由苦味化生出來的,心臟主血之動能,血液循環流暢則生出脾贓,人的舌為心臓之表征。

自然界中為熱象主心,在地下即為地火,在人體中即為血脈,在內臟則屬心臟,其色正赤紅,五音律中發征音,即嗬聲,表現人體上為笑聲,精神上為憂慮,開竅在舌,味道極苦,情誌上為喜悅。

過喜則傷及心臓,唯恐懼能壓製過喜。

過熱氣傷,唯寒能製熱。

過苦易傷氣,唯鹹味能製苦。

西季交替時產生的空擋,吾人名之中央地帶,其為濕之起源,濕能潤土使土能生出甘味之食物,甘味食物能助長脾臟,脾強肉生,肉壯後則肺臟乃能收藏脾之津液。

脾主口中之濕,在自然界中為濕氣,在地與土合為濕土,在人體中為肉,在內臓中為脾,其色黃,其在五音律中為宮音,發為呼,人能歌主脾。

有變化則生噦逆之症,開竅在人口,味道極甘甜,情誌表現為思念。

人一旦思念太過必傷脾臟,唯怒能壓製思太過。

濕 太過則肌肉受損,唯風能使濕散。

食過甜亦傷肌肉,唯酸味能抑製甘甜之味。

秋天為燥季來自西方,因燥而終得生金氣之肅殺,強硬之金屬必來自極燥,此燥金甚辛辣,辛味而生出肺臓,肺生乃皮毛附之亦生,形雖不同,功能卻同,皮毛生而腎臓亦出焉。

肺管鼻,在自然界中為燥氣,在地內為金屬,在體外為皮毛,在內臓為肺,其色本白,五音律中為商音,即呬聲,人之哭為肺主,生變之時必生咳嗽,開竅在鼻,味為辛辣,情誌上為憂鬱,過憂之人肺傷,唯喜能勝憂,過熱則傷及皮毛,唯寒能製熱。

過辛味亦傷皮毛,唯苦味能製辛味。

冬季時寒冷由北方南下,故寒生在北方,寒氣帶來水,水中含鹹,此鹹乃生出腎臟,腎臟生出骨髓,骨髓乃化生出肝臓,腎管耳竅。

在自然界中為寒,在地下為水,在體內為骨骼,內臟即為腎。

其色為黑,五音律中為羽音,即吹聲,發出口中為呻吟,有變化時為戰栗,開竅在耳,味道為鹹味,情誌上為恐懼,過度恐懼必傷及腎臓,唯思念可戰勝恐懼。

寒過盛則血必傷,唯燥能勝寒。

過食鹹味亦傷血,唯甘能製鹹。

所以說天地之道,即是萬物上下交流循環之道理也。

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