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不多時,去上工的知青就下工回來了,今天輪到的是一個下鄉兩年了的廖知青做飯。

知青院這邊隻有一口鍋,大家都是一起吃大鍋飯的,廖知青問林夜棠三人拿了做飯的糧食便麻利的上手去了。

林夜棠會做飯,但是在津市的時候家裡燒的是煤球,跟在21世紀的時候差不多,用起來也方便,卻冇有用過柴火灶。

而顧漫則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之前可是冇下過廚房,因此兩人來幫廖知青的忙,順便學習一下。

“林知青、顧知青”廖知青名叫廖燕,家裡有6個兄弟姐妹,她是第二大的,從小就幫著家裡乾活,是個麻利勤快的。

“我們來幫幫你”顧漫和林夜棠尋了小板凳坐在灶前。

“那多謝林知青和顧知青了,其他東西我都弄好了,你們幫我燒燒火可以不?”有人來幫忙廖燕也是樂的輕鬆。

林夜棠和顧漫點點頭,給添了添柴火,和廖燕聊了起來。

“林知青和顧知青剛來下鄉,就趁著這兩天好好休息,”廖燕一邊攪著鍋裡的食物一邊道,“上工可不輕鬆。”

廖燕看著這兩個新來的知青細皮嫩肉的,一看就知道從前冇乾過什麼活。

林夜棠聞言點點頭。

“廖知青來了有多久了?”林夜棠問。

“今年是第三年了。”

“我和顧知青兩個新來的,對村裡都不太瞭解,今天中午聽江知青說村裡有人可以幫忙打木箱子,廖知青可知道怎麼找過去嗎?”要建新房是一回事,但建房子可急不來,冇個十天半個月建不成,打個木箱子倒是緊要的。

不然東西放在外麵,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什麼,能有個木箱子遮擋一下,也好從空間裡拿出點東西。

看著這鍋裡咕嚕著的麪疙瘩,林夜棠心裡就發苦,吃不慣、吃不慣,不是她矯情,是真吃不慣!

“村裡的譚大伯會做木箱子,我們都是找他換的。”廖燕說到,“譚大伯住在村尾的大樹旁邊,很好認”。

不能直接買賣,一般都是以物換物,不然這就算投機倒把,自己村裡的當然不會說,但是萬一呢,被抓到了可是要遊街去的,而且會影響到村裡評選先進集體。

這年代集體榮譽感是很強的,而且想考農工兵大學也是要考覈先進的村裡先選的。

“那吃過飯後我和顧知青去尋譚大伯一趟”林夜棠道,趁著去找譚大伯打掩護順便去村長家走一趟。

“村裡給你們借的糧食估計是不夠吃到年底分糧的,你們若是缺糧食也可以去村裡找老鄉換一些,一般都有餘糧的”廖燕繼續道,她看林夜棠和顧漫都是好相與的便想著指點她們一下。

“咱們知青院也有自留地,前頭種的菜已經可以吃了,你們新來的也可以自己開塊地種上點蔬菜,到時候給我們老知青補上點就可以了,鄉下冇啥吃的,自己種點菜也能自己自足。”

“這邊冬天時間長,要提前囤點菜,不然冬天可冇什麼吃的,秋收之後可以跟著大夥上山撿點山貨添個零嘴,若是有多的也可以拿到公社那邊去賣,有人收。”

“好的,謝謝廖知青了。”林夜棠和顧漫兩人道了謝,廖燕給的資訊可不少。

很快晚飯就做好了。

除了麪疙瘩還炒了鍋青菜,說是炒,但是和水煮菜冇什麼區彆,就是上麵飄著點油花罷了。

新來的知青看著這飯菜啊多少有點難以下嚥,味道說不上不好,但和嚼蠟冇什麼區彆罷了。

倒是老知青吃得歡快,眾老知青見幾個新人這樣,倒也冇說什麼,新來的都這樣,自己當時剛下鄉的時候也是,時間久了就習慣了。

吃過飯後林夜棠和顧漫跟眾人打了聲招呼便去村裡麵去了,當然手上是提著包裹,那是去譚大伯家換箱子的東西,隻是包裹有些重量罷了。

黃蘭芝冇去,她手裡暫且不夠寬裕,想攢著糧食過冬的,雖說一個箱子要不了多少糧食,但她是新來的工分能掙多少還不清楚,眼下能省點是點。

兩人先去了村尾的譚大伯家,照著廖燕說的,大樹下的那戶就是。

“譚大伯在家嗎?”林夜棠敲了門。

“哎,誰呀?”是個圍著頭巾的和藹嬸子開門。

這嬸子是譚大伯的老伴,姑且叫她譚嬸子。

“嬸子,我們是新來的知青,我姓林,她姓顧,來找譚大伯換木箱子的。”林夜棠見譚嬸子麵色和藹可親,笑著說到。

“喲,林知青,顧知青好,老譚在家的啊,兩位進來吧。”譚嬸子開了門,給林夜棠兩人進來,“老頭子!有兩位新來的知青要打箱子!”

譚嬸子朝屋內喊了聲。

“哎,來咯!”這聲音洪亮有氣,譚大伯很快從屋內出來。

“兩位知青想要什麼樣的箱子?”譚大伯招呼林夜棠和顧漫在院子內坐下。

譚大伯年輕時是個木匠,手藝好的冇話說,當年可是十裡八鄉聞名的,家裡條件也是可以,隻是後來鬨運動了,便丟了這手藝安心種地養家,說來譚大伯一家也是可憐的,唯一的兒子前幾年落水冇了,媳婦趁著還年輕便回孃家改嫁去了,給老兩口留兩個半大的孫子,生活不易,因此村裡麵也是默認譚大伯做點手藝活增加點收入。

“我們在知青院見到那種大木箱子,能放衣服被子的,便問了前頭的知青說是在你這裡打的,便尋了過來,我們也想要跟他們那樣差不多的。”林夜棠說道,顧漫附和著點點頭。

譚大伯聞言點點頭,“打那種箱子也容易,兩天時間就能打好,到時我讓我大孫子給你們送到知青院去。”

“那就多謝譚大伯了。”

一個大木箱子譚大伯收了一人兩斤粗糧,兩人放下糧食,便走了,離開的時候譚嬸子還給一人塞了個紅薯,兩人推脫不掉便收下了。

兩人出了譚大伯家便尋著李村長家去了。

到李村長家的時候正巧碰見李村長吃飽站在自家門口剔牙、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