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龍小說
  2. 大唐帝國史
  3. 第2章 隋的統一
楊堅 作品

第2章 隋的統一

    

隋朝權力更迭與政爭一、楊堅代周與全國的統(一)代周建隋北周是以六鎮鮮卑及鮮卑化的漢人為核心組成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建立的政權,但到周武帝統治時期,民族差異己經大為減少,這從府兵製的變化可以看出。

府兵製創建之初,將帥都用鮮卑人或鮮卑化的漢人,皆為胡姓,具有部落兵的色彩。

到周武帝建德二年(573年),為了加強皇權的需要,在西魏時漢族兵將不斷進入府兵係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改革,下令“改軍士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縣籍”。

這就導致了漢族平民大量進入府兵係統,史稱“是後夏人半為兵矣”(《隋書·食貨誌》)。

與此同時,在關隴集團內部,漢人勢力也逐漸加強。

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因在北伐突厥途中染病,回到長安後便去世了,而新即位的宣帝不僅奢欲過度,而且胸無大誌,一年後就把皇位傳給年幼的太子,自己做太上皇,稱天元皇帝。

殘暴荒淫的宣帝不理政事,年幼的靜帝更是無力控製政權,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迅速激化,“內外恐懼,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誌,重足累息,以逮於終”(《周書·宣帝紀》)。

在這種情況下,北周朝政逐漸由宣帝信用的劉防、鄭譯、顏之儀等少數幾個漢人所控製。

楊堅是宣帝皇後之父。

其父楊忠北魏末年隨宇文泰入關,西魏時為十二大將軍之一,賜姓普六茹氏,北周初年進位柱國大將軍,封隋國公。

楊堅襲爵。

楊氏屬於關隴集團中的核心家族。

楊堅之妻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獨孤信的七女,而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後,西女嫁給了另一位大柱國李虎之子李昞(生李淵),而楊堅的長女又是宣帝的皇後,於是楊堅有了雙重皇親的身份。

正是憑著這種特殊的家世和身份,當宣帝即位後北周政權開始出現混亂之時,楊堅就有了取而代之的打算,並著手為奪取政權做準備,注意結納腹心,以建立自己的集團。

北周政權中的許多漢族官僚,都逐漸與之交結,“或素儘平生之言,或早有腹心之托”(《隋書·李安傳》)。

在謀劃奪權的過程中,楊堅有許多其他人冇有的條件,也得到了許多特有的幫助。

這種幫助一方麵來自他的家族,其妻獨孤氏具有較高的政治見識,是重要策劃人之一,作為宣帝皇後的女兒,在關鍵時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而與之交結的許多漢族官僚,又都紛紛為他出謀劃策。

如出自滎陽(今屬河南)高門的鄭譯,與楊堅有同學之舊,建議楊堅做了揚州總管,使他掌握了部分兵權。

明自己是代表漢人的政治勢力,並且表示與魏周政權徹底決裂。

這個舉措,標誌著自中國大通史·隋唐五代十六國東晉以來的民族大融合己經告一段落,北方的政權迴歸到融合了多民族文化乃在接受了北周靜帝賜封的王爵、封國以及總百揆、備九錫等特殊權力之後,楊堅至種族血統的漢人手中。

於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在一派應天受命的氣氛中,接受了周帝的禪讓而成了隋文帝,改元為開皇。

隋朝建立後,廢除了北周時期依托《周禮》而設立的六官製度,在繼承北周政治體製的基礎上,綜合南北製度發展的成果,在中央設立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作為最高政權機關,三省長官皆為宰相。

其時,以高潁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省長官納言,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並且很快升為尚書右仆射,李德林為內史令,蘇威為太子少保兼納言,建立了以原楊堅丞相府屬為核心的新的政府機構。

對於在隋朝建立過程中支援楊堅的關隴貴族李穆、竇熾、於翼則分彆授予太師、太傅和太保的稱號,以示尊崇。

對於北齊、北周等前朝官貴的官品和爵位,一切予以保留,以爭取他們對新王朝的支援。

同時,還以官牛5000頭分賜貧民,以收取民心;並且馳山澤之禁,統一貨幣,注意通過發展經濟來鞏固新政權。

隋朝取代北周,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儘管新的政權還是掌握在關隴貴族集團手中,但在關隴貴族集團內部,最高統治權己經從以鮮卑貴族為核心變為以漢人貴族為核心,而且是自十六國以來以漢人為首的政權第一次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所接受。

民族融合的基本完成,使得曆史發展的趨勢明朗化,南北矛盾即使在形式上也己經不再是民族矛盾。

南北之間的戰爭,變成了統一戰爭。

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北朝以來走向統一的趨勢最終以北方消滅南方政權的統一格局而確定了下來。

(二)統一南北隋文帝楊堅繼承了北周武帝“包舉**,混同文軌”(《周書·武帝紀下》)的理想,隋朝建立之後,就有了併吞江南之誌,並與高頰商議可以帶兵平陳的將帥之才。

在高頻的推薦下,開皇元年(581年)三月,以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以韓擒虎為廬州總管,鎮守廬江(今安徽合肥),擺開了平陳的架勢。

九月間,以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併爲行軍元帥,發兵攻陳,並命尚書左仆射高頗節度諸軍,正式打出了統一的旗幟。

但在隋朝建立之初,北部的突厥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這使得隋朝的統一事業還不能迅速展開。

經在北周時曾經護送千金公主入突厥、熟悉突厥內情的長孫晟建議,隋文帝采取了“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方針。

經過幾年的分化工作和軍事進攻,到開皇五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臣附於隋,隋朝的北顧之憂得以解除。

在解決突厥威脅的同時,隋朝並未放棄滅陳的準備工作。

隋文帝接受高類的建議,利用南北農時的不同,經常在南方收穫季節,征發少量軍隊,聲言掩襲,迫使對方屯兵禦守,以廢其農時。

等到他們把軍隊調集起來之後,又並不真正出擊,而是迅速解散。

每年反覆如此,使陳習以為常,而不再戒備。

伺時機成熟之後,迅速調集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