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龍小說
  2. 帛書道德經解經
  3. 第四講:老子的意圖和重心在線免費閱讀
孔子 作品

第四講:老子的意圖和重心在線免費閱讀

    

本篇要講的就是老子全文的意圖和重心,以及《道德經》全文框架拆分思路

其實本篇很重要,它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作用,什麼意思呢?

就是從下一章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道德經全文的解經部分了,所以在本篇我將會教大家怎麼去對全文的框架進行拆分,直到你懂了拆分它講的敘事邏輯,你纔能有更深的體會,更容易理解老子講的話,所以這是啟下的部分。

那乘上就是因為我們之前輕輕講過,老子在全文的意圖和重心也就那個龍頭的部分,今天我們會把它重新拿出來,把之前冇有講到位的東西一次性的全部給你補上。

那我們先來看看今天這三個需要重點來展開的主題

(1)帛版《道德經》與傳世版的主要不同?

(2)老子全文的意圖和重心?

(3)《道德經》全文框架具體拆分思路

1.帛書版本的道德經與傳世版的主要不同,其實這幾年他會有這種現象,就是很多人會拿道德經的帛書版,還有傳世版,

它具體的一些字或者句上麵的不同,拿來去對比,然後就說這是儒家故意篡改道家的經。

不過當然這也是真的,畢竟這個儒家還真的賴不掉,因為從獨尊儒術以後,道經被儒改就基本上成了一個趨勢。

但如果這件事按照我的看法的話,我隻說從結果來看,實際它也並無對錯,因為畢竟這是受眾不同,因為我們前麵不是講了嗎?

帛書的老子,實際老子的原意是有四大劃分的,就是本源道、天之道、神之道、還有人之道

這四大劃分而被儒家改成後來的傳世版的道德經其實理論上,它隻是在老子的這四大劃分以外,又再分出了一個相對版本比較低的“民之道”加上道家的邏輯。

儒家怕老百姓看不懂,所以就這麼一來二去,陰差陽錯的把它一改,反而能套上老百姓身上,即便你說那些高維的東西,我看不懂,但拿個低配版的做行為準則那總行了吧。

所以實際傳世版是“民之道”這個“民之道”,根本就是兩個產品,冇什麼可比性。

道家的帛書版其實對應的是王侯將相,而儒家的傳世版是明確對應著平民的,大家的受眾是完全不一樣,但是儘管如此,受眾的階層不同,但是殊途同歸,都在指向解決共同的一個問題的。

那就是求治這個治理的“治”,其實就是我們整個華夏民族的根源性問題。其實我們冇有彆的問題了,所有的問題都是來源於這個“治”

我們在戰國時候出現了諸子百家,按照我們自己現在的史觀就覺得,哎呀,那是文化最燦爛的時候啊,因為諸子有百家上百種思想彙聚在那個時空點,突然出現了,但真相呢?

真相卻是我們的文明,我們的社會其實已經走到一個接近崩盤的時候了。

人類的文明最早叫母係氏族,那時候是依靠血緣血統來做維護的,氏族裡麵最大的也叫長老,那時候一個氏族幾十人,上百人就已經大的不得了了。

所以氏族與氏族之間的戰爭,十五六個人,十個人已經是大的不得了的一件天大事情,但人類社會什麼時候開始打大仗呢?

就是母係社會的崩盤,也就是血統本位的崩盤,然後過渡到權力本位的接盤,這時候社會這個物體開始出現了。

社會說白了就是泛血緣,本來我們這族內部通婚的事情,現在整個社會都可以大通婚,這就出現了社會當一個新的社會。

開始形成了以後王侯將相,這個新的貴族階層,它就慢慢又誕生了,打大仗就是這時候發生的一場仗,下來死個幾千人,死個幾萬人,那是很正常的,這種局麵一直髮展到了戰國,當時整個華夏大地根據正式的統計,同時間存在的政權就有100多個,而且還隻是皇家,他下麵侯將相呢,他們不想上位嗎?

所以戰國的誕生實際就是血緣的崩盤,所以天下究竟要怎麼治?怎麼停戰?,怎麼止戰變成了全天下共同要麵對的這麼一個問題。

所以,道家對當下的情況提出了無為而治,儒家提出了克己複禮,而墨家提出了兼愛非攻,法家提出了依法治國,但無論是哪一家,他們提出的核心思維都是為了求治,讓天下安寧,就是這箇中心思想。但結果呢?

結果就是術有高低,各堵一口,像道家**的就是王侯將相這個貴族的階層,像儒家就專注對民嘛,所以本質上都冇對錯,隻是術有高低的問題。

而且這套東西當運行了2000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們才發現,其實要治的根本不是人,而是欲,因為天下大亂,全為欲而生。

帛書版的道德經和傳世版的究竟有什麼不同?其實冇什麼不同,並無對錯,這根本就是兩個產品。隻不過可能你對人生有追求的,想活得更通透一點的,那就看高版嘛,肯定看薄書版嘛,隻是字典不同而已。

這就是我們第一個要講的重點主題。

帛版《道德經》與傳世版的主要不同?

從結果看,並無對錯,畢竟受眾不同

(傳世版隻是在老子四大劃分以外再分出了一個版本更低的“民之道”)

帛版:(道家),王侯將相

傳世版:(儒家),平民

道(無為而治)

儒(克己複禮)

墨(兼愛非功)

法(以法治國)

(術有高低,各堵一口)

(要治的根部不是人,而是欲)

2.重點就是老子全文的意圖和重心,老子在道德經裡麵明確是有四大規劃的,就是本源道、天之道、神之道、還有人之道。

而在這四大道當中的文眼,其實絕無其他,就隻有“神之道”。

“神之道”就是老子全文中的核心重點,他無論舉什麼樣的例子,講本源道,講天之道,還有講人之道,最終都是為了要回來講這個神之道。

用老者原話,這種人叫聖人,所以這也是很多不太瞭解內核的人,把它歸納成聖人之道的原因。而“神之道”這個名字,其實是我後來改的,為什麼要這麼改呢?

其實很簡單,就是不想讓你們繼續誤會了,因為老子講的聖人跟我們理解的聖人根本就不是同一件事。可能有很多人認為,比如像“曾仕強”,“曾老”,像“南懷瑾”,“南老”這樣的人,其實也可以稱為聖人

但他們絕對不是老子表達出來的這種聖人。老子不是在講凡人,你看聖人這個聖字就知道了

聖人這個聖字最早的意思是地上的“神”,“地神”。我們中國人的神觀念是天上有天神,地上有地神,天上的天神,它是全神,因為它是虛空的,而地上的地神又叫半人神。

它是一種具體有人格神識的,我們可以看“聖”字,這個最早的甲骨文就知道了,人,都在拜火,這種場景就是最早的聖

而且後來演化出來的這個“金文”對這個聖字就形容的更加具體了,下麵同樣是有土,而且上麵左邊是一隻巨大的耳朵,然後耳朵的旁邊是一個口,張開的口,這包括我們後來的繁體字的“聖”其實也是這樣演化的,就上麵一個耳,然後旁邊一個口,然後下麵一個土。

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那隻巨大的耳朵就是泛指這個人,他不用出門,他也能通曉天下所有的事情,猶如有一隻巨大的耳朵一樣,而旁邊的這口呢,就泛指他還能講出所有的預言。

什麼叫預言,就是未來發生的事,他當下就能說出來,你想想通曉天下事,還能講出寓言,這是凡人嗎?

不過我覺得能把聖這種狀態形容的最好的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簡體字的“聖”。

這個聖字,下麵繼續是土,上麵一個又字,你看這個又它像不像一個盤腿而坐在大地上冥思修道的這麼一個人?

而且這個又字中間是中空的,這箇中空的部分就是最傳神的地方了,因為它非常吻合在道家裡麵提倡的人的第三隻眼也叫天眼。

在修道的世界,又叫修真,他們認為人隻有打開了這隻眼,才叫真人,所以在道家的文化裡,是有非常濃重的眼睛文化的。

“道”這個字,它中間就有一個目字,就有眼睛,“德”這個字,道德的“德”,“德”這個字中間也有眼睛。

修身的“身”,它中間也有眼睛,還有我們前麵講的真人“修真”,“真”這個字裡麵也有眼睛,而且老子在道德經裡麵就有提出了要開“天目”。

因此,他講的這種聖人,你覺得還是凡人嗎?他根本就是在講一種“合一”以後的“半人神”內聖外王的狀態,這就是“神之道”的精髓。

這就是我們第二個要講的重點主題。

3.就是道德經全文的框架拆分思路,其實老子的道德經是分為前麵的德經和後麵的道經。前德後道,但後來傳世版呢,就把它顛倒了過來,變成了前道後德。這種做法的好處是哪裡呢?

就是讓它看起來更像“經”,因為其實“經”無論你是從哪一篇抽出來的一張“經”,他都能獨立解釋的,這無需依靠上下文的邏輯,但老子原版的這種前麵德經後麵道經這種排序,就讓它看起來更像文。

它是有著非常明顯的敘事邏輯和具體的事情內容的,就像我們應該都看過變形金剛吧?整個塞伯坦的危機在老子的原文邏輯裡也一樣,他在道經開篇的第一篇就給你鋪墊了一個非常宏觀的淪陷的開始。

這個我們在後麵的解經部分就會重點來講,那到底德經應該要怎麼拆呢?具體的思路如下。

《德經》

【5大結構,14部分,44章】

其實整個道經有44章,我會把它分成五大結構,總共14部分

我們先來看結構一

結構一:道的能量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章):淪喪的開始

第二部分(第2,3,4章):無名,道動,構成全一

第三部分(第5章):道下損生萬物

在德經的結構一裡麵,其實老子講的就是整個道的能量結構,在結構一裡麵總共分成了三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老子講了淪喪的開始,第二部分就是無名,道動,構成了全一,第三部分就是道下損生萬物。這三部分就構成了結構一

然後結構二講了什麼呢?

結構二:人王處事的7大原則

第四部分(第6,7,8,9章):無為,知足,清靜可天下正

第五部分(第10,11,12,13章):神,不外求,日損,恒無心,不死地

結構二主要講了就是人王處世的七大原則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無為,知足,清靜可以天下正,這是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就是神,不外求,日損,恒無心,不死地。

這兩部分構成了結構化人王處世的七大原則。

然後結構三又講了什麼呢?

結構三:守住“根本”

第六部分(第14,15章):守住根本

第七部分(第16,17,18,19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結構三的核心就講了要守住“根本”,它分成了兩個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就是要守住根本,第二個部分就提出了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接下來在結構四又講了什麼呢?

結構四:守住“正”

第八部分(第20,21章):正,是守道的唯一方法

第九部分(第22,23,24,25章):古之貴“道,萬物之注”何也?

第十部分(第26,27,28,29,30,31章)

守正的六大方法:不為大,慎重若始,愚民,善下,小國寡民,為而弗爭

老子就要開始講要守住正,這裡有三個部分組成

首先第一,正就是守道的唯一方法。

第二部分就是古之貴“道,萬物之注”,何也?

而第三部分,老子就講了守住正的六大方法,不為大,慎重若始,愚民,善下,小國寡民,為而弗爭,這是結構四。

結構五:道的衡量機製

第十一部分(第32,33,34章):衡量將才的道

第十二部分(第35,36,37章):衡量聖人的道

第十三部分(第38,39,40章):衡量“天網,疏但不會漏”之間轉規律的道

第十四部分(第41,42,43,44章):天之道

而結構五當中,老子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關於道的衡量機製,分彆有衡量將才的道,衡量聖人的道,和衡量“天網,疏但不漏”之間轉換規律的道,還有最後的天之道。

以上這五大結構就是整個德經的拆分方式,所以整個德經的核心,其實老子就是從“人之道”講到了“神之道”的全過程,那道經又應該怎麼樣的拆呢?

《道經》

(6大結構,13部分,37章)

道經總共分為37章,我會把它分成六大結構,總共13部分,那具體的方式思路如下

結構一:有名,皆為三維切麵

第一部分(45):兩套世界的進入方式

第二部分(46,47):神治無標準

結構一老子主要說了有名皆為三維切麵的這個核心主題,它主要分成了兩部分

首先,第一就是一開始老子明確提出了有兩套世界的進入方式,第二就是神治無標準,這就構成了結構一

那結構二又講了什麼呢?

結構二:道,一直暗中影響生物界

第三部分(48,49,50)

老子主要講了道實際一直在暗中影響著生物界,這是結構二

那接著結構三

結構三:自古善為神者

第四部分(51,52,53):為神不與民爭

第五部分(54):為神的六大準則

第六部分(55,56,57,58,59,60):自古善為神者

它總共分成了三部分,首先第一部分就是為神不與民爭,第二部分就是為神的六大準則,第三部分就是自古善為神者,這是結構三。

結構四:道的具體概括

第七部分(61,62,63):毀道的整過程

第八部分(64,65):悟道中的抽離狀態

第九部分(66,67,68):不以人為意誌的“曲全”,同於道

第十部分(69):宇宙本源道

第十一部分(70,71,72):不離輜重知雄守雌(“重”和“雌”就是宇宙本源道)

那結構四就到了老子在描繪“道”的具體概括了,首先有第一部分的“毀道”的整個過程,它給你形容了出來

第二就是悟“道”的這個過程中的那種抽離狀態

第三,他提出了一個叫“曲全”的概念。

第四,他講到了宇宙的本源道。

第五,這同樣是本源道的分支

結構五: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通篇都在講聖,而兵者是講殺講死,從能量結構上與本源道是對衝)

第十二部分:(73,74,75)

老子明確提出了兵者不祥之器,在老子的整套概念裡,它絕對是反戰的。

結構六:迴歸本源的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最後六章屬於老子通篇中歸納全文輸出核心思想的“升維篇”)

第十三部分(76,77,78,79,80,81)

到了結構六,他就講了要迴歸本源的自己,隻有這種狀態纔是世界的中心。所以我又把道經的結構六稱為“升維篇”,那道經的核心其實講了什麼呢?

其實老子就講了從神之道迴歸到天之道和本源道。所以先德經,後道經這種順序呢,它其實是有一個進階在這裡的。

《道經》核心就是講從神之道迴歸天之道,本源道

以上內容,就是本篇的所有內容了

那我們從下一章開始就正式進入道德經的解經部分。